乐器知识
世界著名音乐家生平简介

目录:一、肖邦   二、巴赫   三、贝多芬   四、莫扎特

肖邦

    一八一零年三月一日,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郊区热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家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学习钢琴,八岁时开始公开演奏。一八二四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Jozef Antoni Franciszek Elsner,1769-1854)学习音乐理论。一八二六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

    肖邦在一八二九年毕业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的肖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八三零年肖邦在华沙成功地演出了自已早期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钢琴曲),同年十一月二日肖邦带着一包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了华沙,从此再也未能看到祖国故土。波兰成了他的心结,解不开的结,也是萦绕他一生创作灵感的源头。
他多次想放弃对音乐的深造和创作,返回祖国波兰参加起义和革命,都未能实现,而从波兰不断传来起义被镇压华沙陷落的消息,令他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八三一年九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龙中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梅耶贝尔,文学家有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海涅、缪塞和大仲马,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有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奇。这些交往对肖邦的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一八三八年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比他大六岁“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George Sand;Mme. Aurore Dudevant)。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从一八四六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四十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他陷入深深的失望和消沉之中;而与乔治·桑的关系也走向破裂;故乡的亲人与挚友在革命中去世。他的健康逐渐变坏,在他最后的信件中充满了孤独的绝望。一八四八年他在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在那里他为流亡海外的波兰侨胞最后一次演奏会。萦绕在会场上的是他那首《波兰组曲》(作品第53号)。

    返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年仅三十九岁的肖邦因结核病逝世于巴黎寓所。当年在巴黎巧荐肖邦使之扬名乐坛的钢琴家李斯特乍闻噩耗,泣不成声。

    在肖邦的葬礼上李斯特一面守护着肖邦的灵柩一面指挥乐队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生前谱写的悲伤的曲子《葬礼进行曲》,公主王妃和艺术家都来向他表示敬意。梅耶贝尔、柏辽兹和德拉克洛瓦都在送葬者之列,但乔治·桑没有来。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他长年带在身边的故乡泥土。而他的心脏照他的遗愿运回安葬在他的祖国波兰。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特有的,绝不能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和影响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肖邦的作品给人以来自即兴创作的错觉(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所渴望能做到的事),但事实上,肖邦是仔细而有意识地把它们创作出来的。

    虽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革新力量,但他从来都不是稀奇古怪的或炫耀自己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幅度很大:从伤感到洋洋得意的,但他反对空洞的炫技性作品。肖邦有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狂热性,他在自己的灵感中自我陶醉、留连忘返,以至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他重复这种灵感,甚至超越了原来自然达到的限度。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象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页长,有几首只有两三行。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即兴曲奇异而有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彩和娇媚姿态,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舞曲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显现了他青年时代所见到的理想景色。


    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象是游吟诗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兰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情感,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跳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雄的功绩。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肖邦在20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不象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纳那样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肖邦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件是凭借传统技巧和曲式写成的。

    肖邦没有象舒伯特那样忍受过贫困和轻慢,也没有想舒曼那样忍受过精神病的折磨。虽然他一生享有盛名,与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友善,但致命的疾病使他过早地逝世。当他在39岁去世时,他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琴文献。肖邦比门德尔松更加忧郁而多情,也更加富于幻想、敏感和激昂。在创作手法上,他比舒曼更加稳健。肖邦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偏爱舞曲的形式,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鼓舞情绪的作用和青春的新鲜与生动,而且是因为它们还有着深刻的象征性的意义。在社会的嘈杂混乱之中度过了他的一生的这位寂寞的艺术家,靠着这些舞曲活跃了他那孤寂的创作想象。他的舞曲完全不象古典舞曲那样总是多少有点刻板和拘谨,而是以感情在乐曲中统驭着一切。这是些热情奔放的舞曲,不仅仅是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而已。这是些属于浪漫派的舞曲,它们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与古典主义这条理、平衡和宁静不同的是浪漫主义的标新立异、主观而充满个人情感的表达。肖邦代表了当时流行于巴黎的新浪漫主义的风格。而内中又融入了斯拉夫民族的因素。但笔者最想说的还是他对祖国那一份深深地依恋。从血统上讲他是一半波兰人一半法国人;在他一生中的廿一年住在波兰,十八年住在法国。并且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是在法国达到的。但他却对波兰有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他的作品中没有失去波兰的声音,波兰舞曲(波罗奈兹)、玛祖卡,肖邦以创作富有祖国的民族性格的舞曲来寄托对故土的怀念,这是肖邦创作上最旺盛的时期,他从过去的抒情诗性质的小品中解放出来,用更庞大的音乐形式和更复杂的表现手段来突出乐曲戏剧性和悲剧性冲突的内容。这类的作品中充满了前一时期中极少见的狂风暴雨般的动力、紧张的发展,音乐形象深刻而丰富,感情的奔放使这些作品中有英雄性、史诗性的激情,时而明朗欢乐;时而忧郁孤独。

   “我愿意高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感情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我的作品的一部分——能够成为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虽已成为绝响,但它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的两岸。”肖邦每一首的钢琴曲都表达着他与波兰民族无法分隔命运。

    音乐家李斯特说,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中所听到的是他对整整一代人的牺牲的哀悼。在他庄严、从容肃穆的悲恸中,突然响起雄壮强烈的号角声,向世界宣告光荣属于烈士们。
降A大调波兰尼兹(Op.53),是肖邦最重要面伟大的宏伟作品。斩钉截铁的节奏、简洁而坚决的音调表现出浩然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听众面前呈现出一幅激烈搏斗的图画(有时甚至可以听到刀剑铿锵、护盾撞击的声响);还有骑兵渐进的马蹄声,雄壮宏亮的号角声。这里肖邦把画面性与深深触动听众心弦的感情结合在一起。这段强有力的音乐,它的一往直前、不可遏止的进行,一直增涨到极限的音响,好象能把它路上的一切障碍扫荡无余!

    斗争并未结束!未来并不属于黑暗的势力,而属于光明的力量!——这是肖邦的音乐向我们说的话。

    波兰在他的心中已经超越了祖国二字所函盖的意义,波兰成了他心中抑制不住的渴望的象征。

    肖邦在音乐历史上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之后,但他的音乐却在笔者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痕,虽然我并不知道当用何种方式来品味音乐的意境。我喜欢巴赫的高远无界,但我却在肖邦优美华丽的旋律中哭泣。惟有肖邦的音乐是令我心灵不能安静的,这也正是笔者将他放在本系列要介绍的几位大师之先的原因。

                                

                                           巴赫

   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除了赞颂上帝、纯洁灵魂以外没有别的。――J. S. 巴赫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a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一六八五年三月廿一日生于德国爱森纳赫一个有着悠久音乐传统的家族。从曾祖父时他的家族就一直受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所以巴赫生下来两天后就在一个路德会的教堂里接受了洗礼。而且巴赫毕生都在用音乐事奉上帝。
    巴赫家族从他的高祖起至他的儿孙们止,两百年来先后出现了五十多位音乐家,以致巴赫这一姓氏成了音乐家的同义词。巴赫家族最后一人卒于1871年,这个伟大的音乐家族至此告终。从一开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对音乐艺术的每一方面都表现了无穷的好奇。在他刚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了。虽然在当时这是所有孩子普遍学习的内容,但对巴赫来说那是他一生音乐生涯的启蒙。
    九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在两年后也离开了世界。巴赫童年是与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度过的。他的哥哥在一个小镇(奥德拉夫)做管风琴师,不算富有(年薪四十五金币,要养活妻子、三个孩子和包括巴赫在内的两个弟弟)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非常好。而他们兄弟间常被人提起的就是克里斯多夫如何管教这个“陶气的”弟弟的事:
    十多岁的巴赫住在哥哥家里,平时哥哥有空时也教他弹羽管琴、管风琴,拉小提琴,并且学习作曲原理。而巴赫的哥哥一定没有发现巴赫对音乐的热爱与日巨增,对于一个仅仅十岁顽皮的孩子来说,当然是没有权力在无人监管下去触及那些保藏多年的曲谱。他的哥哥将自己的曲谱锁在书柜里。要知道那时在欧洲刚刚开始用铜版刻谱印刷,而且成本昂贵,多数的曲谱还是人工手抄的。巴赫想要抄下哥哥的谱子,但是克理斯多夫不会许可小孩子去触摸那些曲谱的。结果,每当明月当空的时候,巴赫都避开熟睡的哥哥,从书柜的格栅后用纤细的小手小心地摸出一页手稿,然后溜到阁楼上整夜抄写下来,在天明前又将手稿小心地放回原处。白天,当大哥不在时他就在琴旁学习弹奏那些在星光下抄录的美妙旋律。
必然要发生的事在几个月之后的一个晚上发生了,当小巴赫再次来到书柜前时被他的哥哥发现了。也许是对偷窃行为的反感,也许是德国人奔放的性格所至,不论什么原因,总之小巴赫多少个晚上在月光下所抄写的乐谱最终被丢进壁炉的火焰中。
    小巴赫显然没有因为这次教训对他的哥哥怀恨在心,他们的友情一直到他的哥哥于1721年去世,并且巴赫将自己早期的一首为羽管键琴创作的《E大调随想曲》献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位烧了他乐谱的兄长。
十五岁时巴赫开始学习靠音乐养生,因他那训练有素的好嗓子,他成为了一名男童歌手。
    巴赫在十八岁时被任命为阿恩施塔特教堂的管风琴师,开始了他的专业生涯。不久,主人就开始指责这个管风琴师“在合唱赞美诗中作了许多难以理解的变化并加进了许多奇怪的音调,因此使教堂的公众产生混乱。”二十三岁时巴赫被任命为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在此工作了九年,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管风琴作品。1717年巴赫因薪金问题向魏玛公爵辞职,并前往克滕,为那里的亲王服务。五年中他写出了大量的键盘音乐作品,及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三十八岁时巴赫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主领班,这是德国最重要的音乐职位之一。在莱比锡的二十七年中,虽然他为了争取权利,经常陷入和官员们的争吵,但还是创作了许多了不起的作品。他经常被邀请去检验新的管风琴并为它们举行揭幕仪式。这些职业旅行给他的职业生活增添了生气。其中最有趣的是他在1747年访问波茨坦弗雷德里克大帝宫廷时,根据国王给他的主题作出了一部惊人的赋格曲《音乐的奉献》。巴赫为一生的劳作付出了重大代价,最后双目失明,但仍然坚持最后的工作。
    巴赫致力于发扬音乐与信仰相辅相成的信念。在他自已的圣经旁边写着:“当有属天的音乐时,上帝总是会显出他恩惠的同在”。他深深地接受马丁·路德对音乐的见解:音乐仅次于福音。在巴赫的乐谱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他作下的标记,如J. J.(Jesu Juva,耶稣帮助我)、I. N. J.(In Nomine Jesu,奉耶稣的名)、特别是S. D. G.(Soli Deo Gloria,荣耀归与上帝/唯独上帝的荣耀)。他的音乐就是他一生持守的信仰之宣告。

    在临终的日子里,他向他的一个女婿口述了十八首赞美诗前奏曲的最后一首《上帝,我站在你的王座前》。此曲最初命名为《主啊,我们是多么需要你》,但即使临终的痛苦也没有毁灭他的信念。在巴赫最后一首赞美诗完成时,他用颤抖的手把请求式的标题“主啊,我们是多么需要你”换成了完全敬奉的“上帝啊,我这样来到你的宝座前。”
    一七五零年七月廿八日晚上八点四十五分,六十七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因中风,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天后他的遗体照基督教的传统埋葬于一个小教堂旁边。此后的八十多年里没有人记念这位莱比锡的乐师。因为人们的淡忘,当他的音乐再度出现在音乐舞台上时我们看见的是上帝的灵风吹拂在没有生气的枯骨上。

    巴赫作为一个艺术家,努力要征服音乐思想的各个领域。他虽然没有创造新的曲体,但是他有精湛的对位技巧,且描绘生动,热情奔放,平时才气横溢,无须特殊激发就能写出大量乐曲。把当时还不完备的和没有定型的一些曲体,如托卡塔、赋格、圣咏与幻想曲、圣咏与前奏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臻于完美,从而形成了结构壮丽的形式。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留下来的也有五百余部,至今为止,乐坛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在世时没有显赫的地位,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没能得到出版,也不被人们理解。但他却超越了国界,把德国的、意大利的和法国的传统融合在一个整体之中。他完全精通了作曲技术,在这一点上无人能与之相比。这种精通的技术产生出无与伦比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并能完全实现特定音乐环境中所固有的各种可能性。
    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著名的有通俗名曲小提琴独奏《G弦上的咏调》、《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古今大提琴的瑰宝《第五大提琴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管弦乐史上的里程碑《勃兰登堡协奏曲》、最平易近人的管风琴作品《g小调赋格》、世俗性管风琴曲代表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键盘音乐领域里,巴赫最重要的作品是《平均律钢琴曲集》。这两卷48首前奏曲和赋格被音乐史家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在为键盘乐器所作的组曲中,巴赫显示了法国风格的优美和雅致,这些作品包括《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帕提塔》。18世纪钢琴音乐作品中首屈一指的《半间阶幻想曲与赋格曲》、巴赫最完善的音乐作品之一的《意大利协奏曲》(钢琴)。
    巴赫一生写了三百多部康塔塔(Cantata意大利文,意为歌唱,指叙事套曲),流传至今的只有不到二百多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宗教康塔塔,这构成了巴赫宗教作品的中心内容,它们形成超凡脱俗宗教精神的个人记载,生动体现了他对生与死的理解。基督受难的事件激发了巴赫写出了《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则是一部宏伟的作品,其规模之大甚至已经不适合在礼拜仪式上使用。
    巴赫在最后几年中逐渐隐退,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最深层的奥秘上。他在《音乐的奉献》中涉及了对位思想的全部领域,这部作品在惊人的六声部赋格中达到顶点。巴赫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是对他音乐思想过程的最后总结,这部作品没有完成:最终的问题不得不以没有答案的方式留存下来。
    巴赫在声乐、器乐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因此后人往往把巴赫看作音乐的创始者,有人甚至称他为近代音乐之父,而事实上他却代表着一个长期演进的终结。他的工作所构成的是一个建筑的穹窿,是加在一座伟大的庙宇上的圆顶。对此,高尔基的一段话是最好的概括:“如果象山峦一样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冰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这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


                           

                       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温柔。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原来,钢琴声的分贝数一般在八十至九十分贝之间,人不能在八十五分贝或更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停留超过六小时,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因此导致耳聋,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莫扎特

      莫扎特(Mozhate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1791)

      奥地利古典派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在宫廷拉小提琴,又是作曲兼有理论著作,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并进行早期培养。其姐比他大五岁,在父亲教育下弹钢琴时,他在一旁专心聆听。而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弹和弦,凡听过的旋律都能背诵。四岁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技巧复杂,难度很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而且只练过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练二三十分钟,便能准确无误而完美地弹奏。虽没学过,但他拿到乐谱就能分析出旋律与和声关系的原理。五岁时,他便自己创作各种小曲,由其父记录下来,其作品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一点不差,而且具有名家风格。一次他在写曲子,父亲向他:“在写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拿来看满纸涂鸦,但仔细一看曲子不仅符合创作规律与要求,并且运用了很深的演奏技巧。6岁时,开始练习小型提琴,竟能与大人一起演奏三重奏。独立能一口气拉完6首曲子。1762年,父亲带着6岁的他与11岁的姐姐来到慕尼黑演出成功,同年9月又到维也纳,充分发挥了他超人的才华。7岁时,到德国南方城市演出,后又到巴黎、伦敦,3年后,10岁时才回到萨尔茨堡,轰动了欧洲。被称赞为“神童”。大主教认为他作为演奏家是令人叹服的,而说他有作曲家的才能是不可信的。就让他一周内写出一部清唱剧来,他果真如期交出了一部一百零八页的大型清唱剧,大主教被他惊人的才华所折服。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定居维也纳专事创作。后因生活贫困,积劳成疾,他仅活了35岁,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多达千余邪。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后期作品,即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后宫诱逃》等。共写了20余部都很著名的歌剧。写了50部交响曲,其中以欢乐而明快的《bE大调交响曲》、深沉而有力的《g小调交响曲》及宏伟而壮丽的《C大调交响曲》即朱皮特交响曲等三部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有小夜曲十余部、嬉游曲二十余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一些奏鸣曲、屋内乐曲也是久负盛名,屡演不衰的传世佳作。成为维也纳古典派的主要代表。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关于蓝圩 | 服务承诺 | 商家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丹彤大厦19A7室 QQ:57478217 Tel:13987612355 E-mail:57478217@.qq.com
Copyright(c) 2009-2010 云南蓝圩乐器服务中心(云南钢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5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