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知识
名家以耳代目趣话
东方烟草报讯:古希腊的哲人说,上天给我们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对音乐家来说,耳朵恐怕要比眼睛更为重要。在我国音乐史上出现过不少这方面的逸闻趣事。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通俗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在航途中抚琴时断了一根弦,结识了对音乐造诣颇深的樵夫钟子期。这个樵夫能凭听觉辨识琴理、曲调。两位乐友相见恨晚,当下便结为兄弟。后来,人们就把善于欣赏音乐的人称作“知音”,并用它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在音乐艺术上,不乏天赋之人。我国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蔡邕在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他创作了《河间杂曲》、《蔡氏五弄》等著名乐曲,还把研究琴的心得写成一本《琴操》,流传千古。有一次,蔡邕出外游览,在旅店中听到厨房里传来烧木材的响声。他觉得这声高不同寻常,立即前往探看,发现烧的是上等梧桐木,有一段还没烧完,便请求主人留下它。蔡邕用它雕成了一张七弦琴,琴声果然清亮非凡。由于琴尾带有烧焦的痕迹,他把琴取名为“焦尾琴”(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自幼听觉超凡。6岁那年,其父操琴时,琴弦断了。蔡文姬闻声即对父亲说:“第二根弦断了!”蔡邕以为女儿是偶然猜中的,就又故意弄断了一弦,问之,文姬又说对了。蔡邕惊叹不已。后来,蔡文姬醉心音乐,创作了传世古琴乐《胡笳十八拍》。
    三国时期,周瑜不但英勇善战,而且精通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即使喝多了酒,也能在醉意中听出谁的演奏有错误。他会向演奏错误者瞟一眼,提醒他(她):“不要马虎啊!”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这句歌谣,赞颂周瑜这种惊人的耳辨能力,成语“周郎顾曲”就是由此而来的。
    唐太宗坐朝时期,有个西域琵琶名手来朝。她自恃才艺过人,有点目中无人的样儿。唐皇看出她的自傲,就在她献演前,命令宫女罗黑“隔帷听之”。罗黑不但精于音乐,而且记性、听觉都极好。当西域琵琶手演奏结束时,唐皇显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说:“像这样的乐曲,吾宫女也会。”这时,罗黑当众弹奏,果然毫不逊色,就连那位出名的异域乐手也自叹弗如。
    现代,对音乐有着敏锐辨识能力者大有人在。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阿炳从小酷爱音乐,随养父学习各种乐器,以后能唱能奏,还能即兴编词创作。1927年,他因患眼病双目失明。失明后常戴着眼镜,背着琵琶、二胡,拿着竹片等打击乐器到处游唱演奏,在黑暗中靠两只耳朵和一双手的辨听摸索,创编、演奏曲目多达700多首。
    我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听力之好有口皆碑,好友们都昵称他“耳朵”。后来,聂守信索性改名为“聂耳”,加之姓聂,凑足了四只耳朵,以展示他的听力在音乐方面超凡出众。
    已故潮曲艺术家陈华生前对潮剧音乐好坏的辨别能力也非常惊人,如果演奏者稍有一点儿错误,一定逃不过他的耳朵。有一次,闽南有个剧团在彩排现代戏《杜鹃山》。陈华先生在听戏时,听出节奏快慢的处理欠佳,随即指出问题出现的段落,并风趣地说:“太快了会赶走观众,太慢则连后台的‘戏笼’(道具箱)被扛走了还不知道。”一席话逗得大家大笑起来,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关于蓝圩 | 服务承诺 | 商家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丹彤大厦19A7室 QQ:57478217 Tel:13987612355 E-mail:57478217@.qq.com
Copyright(c) 2009-2010 云南蓝圩乐器服务中心(云南钢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1005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