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农民自制“乐器” 想当东北“第一吹手” |
“我要是去超市,抓过来一件东西,就能吹出曲来”
扶余农民自制“乐器” 想当东北“第一吹手” 窦明用大烟袋演奏 摄影 刘云侠窦明用鸭蛋壳演奏 本报记者 刘云侠 普通饭碗、鹅蛋壳、乒乓球、牙膏皮、装水的塑料瓶、大烟袋、注射器,这些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玩意儿,在扶余县增盛镇农民窦明的手中都成了宝贝。经他简单改制,这些物件都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我要是去超市,抓过来一件东西,就能吹出曲来。”窦明毫不谦虚地说自己对这些小物件特别有灵感,一件东西能不能做乐器,怎样加工,他一看便知。他把这些改制的乐器统称为“非乐器”,近日,记者有幸欣赏了他用“非乐器”演奏出来的曲子。 36岁的窦明是当地一位朴实的庄稼汉,家里有地,有机动车,日子过得不错。他从小擅长吹拉弹唱,很多乐器只要摆弄几下,就能演奏出曲子来,尤其对唢呐情有独钟。现在,他和村里几个有同样爱好的人组成了一个演奏小组,加入了一家庆典公司,农闲时能赚点儿外快,自己也当练手了。 2003年,窦明不满足演奏各种乐器,开始自制“非乐器”。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有人用乒乓球演奏曲子,他灵机一动,随手拿起一个乒乓球,用钻在上面打了6个小孔,反复揣摩,反复加工,弄坏了一堆乒乓球,终于制成一个乐器,能完整地吹奏一支曲子。从那以后,窦明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的日用品、废弃物,只要能弄出声的,他都琢磨着改制成乐器。 6月25日,窦明带着几件“非乐器”接受了记者采访。首先向记者展示的是“小碗”打击乐。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包装盒里取出6只不同花纹、不同厚度的普通小碗,在桌子上铺一条毛巾,将小碗摆放在上面,用两根筷子在碗边上敲击,一曲优美的《北京的金山上》就在他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完美地演奏出来,独特的演奏吸引了附近散步的人们,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很多人跟着打起了节拍。 随后,他又从包里掏出几个剪出缺口的注射器,将缺口放在嘴边,靠拉动注射器改变音符,吹奏出《青藏高原》,优美动听,韵味十足。他还将大烟袋打了7个孔,分别代表7个音符,吹奏《竹笙恋歌》。 窦明说,像唢呐、笛子、琵琶等乐器他都会,但这种“非乐器”未必人人都会,而且能吹出他这样的水平。最后,谈起将来的目标规划,窦明说:“我要演奏‘非乐器’,成为东北三省‘第一吹手’。” |